下班了,讀到這篇新聞:年薪百萬「工時都超長」?真相殘酷
如果我現在仍是年輕人,應該也會在「百萬」上思考這個問題,並以為困住自己的是數字。
但中年婦女的我,不會這麼認為了。
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已經知道,困住自己的永遠是情緒問題,不是薪水或工時等數字問題。
我的年收入很多,工時隨自己喜好,想上班就上,不想上班就在家裡躺屍鬼混,沒人能管我,聽起很好,但是不管怎麼做怎麼安排,一定有擺脫不了的各式問題等著要處理,然後不一定處理得了。
我也常常問自己,這種不快樂、感覺缺乏意義的生活,究竟要過到幾歲我才甘願認清?所以常常幻想,我若去當個上班族,應該會很快樂,像在天上飛翔,無憂無慮。
這種想法,通常是對目前情況不滿,卻找不到解決辦法而產生的一種逃避心態。然而,上班族真的快樂嗎?我猜,不快樂的比例是比較高的。
我只是抓著猛看上班族不必擔心「公司發展存亡跟管理」這個點,去以為他們的煩惱一定很少很少。抱著不切實際的理解,只看見別人沒有失明,卻看不見別人失聰,就以為人家的日子一片光明靜好。
過著「正常上下班,但年薪650k」的人,一定有他們的不快樂跟不為人道的煩惱,只是他們的問題不在「工時長度」上而已。
金錢是一種資源,只要是資源,對人生的影響是各各方面以及短中長期的,它不會是單純的350K差距而已。
因此,如果一直在於數字上打轉,來分析跟解決這個問題,通常是得不到好的答案。
所以還是必需回歸到「自己(家庭)想過什麼樣的生活?」,這當中的「捨」跟「得」各是什麼,自己如何抉擇?
麻煩的是,我們通常無法精確跟實質描述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。
通常只會想著,要快樂,要自由,要隨心所欲,為了追逐這些抽象的意念,搞得我們有點痛苦。
先將快樂、自由、隨心所欲具體化,才是解決問題的起始點。
只是這又會引出新的問題,具體化的那些東西,是否真的有意義,不帶來後悔。
所以能做的就是,幫自己階段化。某某階段,不想某某事,或相反的,某某階段只想某某事。
例如 :
到大學畢業之前,絕不去想讀書有什麼用?除非能想到更有用的事,否則就算讀書沒有用,就是努力讀。
或者,40歲之前只想著,我要累積出豐厚的資源,所以什麼苦都必需忍耐,不質疑不抱怨。
當自己一時之間沒有長遠的好辦法時,短期堪用的方法,還是可以拿出來頂一頂,為自己爭取更多時間,去找到更好的可能性。
- May 24 Tue 2022 18:14
【年薪百萬「工時都超長」?真相不殘酷】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