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為了防疫,本小公司上周四開始停止上班,下周三視情況決定是否延長。也通知全球客戶,緊急事件會即時回覆處理,否則乃為因應國家防疫政策,實踐「儘量不要出門」而處於在家「假上班,真放假」的狀態。

員工要不要在家工作呢?原則上,看個人計劃與安排。這期間工不工作,不影響考績跟獎金。放假前,上班全勤者,全勤獎金照發。

事情當然也沒有這麼好,有恐佈但訴的。
恢復上班後,凡有跟不上進度或拖累進度的人,必影響考績跟獎金。所以在家工不工作,表面是看個人本事跟態度,實則考驗哪些員工更能參與慣老板心中邪惡的「納許平衡」運作。

小貓幾隻,搞不了神秘。短期目的也很單純,公司當員工是成熟有責任感的人,不監控不查哨,自然也不想淪為「眾人吹笙」的逍遙地,造成牛驥同一皁的悲劇。

蜉蝣小公司,也沒有打算(就算想,也沒辦法) 一年做幾十億,幾天不上班,不會怎樣,就算有怎樣也不會太怎樣,所以不需要過度焦慮。這是學生時代讀書考試歷鍊出來的經驗。有心,三天也能拼出段考第1名的成績;沒有心,讀3個星期,仍是吊車尾。何況,本小公司老板帶頭廢,連前10名都沒想考。

太久沒跩得二五八萬了,怕技巧生疏,所以藉機練習一下,今年發年終獎金12個月,效果非常好,全體員工和樂士氣高昂,大家工作欲望強烈。魔鏡~魔鏡,老板是不是人漂亮又大方呀?(放下鏡子)。

可惜,全球疫情影響訂單是真的,2021不想給自己跟別人太大壓力,心想明年只要能夠維持在7~10個月就夠了(先給大家心理建設一下也好),我跟員工開玩笑「年年惹親戚討厭也不好!」,疫情當前的共識是「健康生命才是最重要的」。

希望大家也留意自己防疫措施是否足夠,有事別出門,沒事更不要出門。一定要出門,請記得三件事,口罩、精酒、QR Code。謹記,你不code政府, 政府就code你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在家當廢柴。

以上是碎唸。下面才是正文。

這篇文,滿好的,想推薦一下。
為底層女性發聲的女性主義者,譴責男性特權時,也要好好檢視自己的特權。

難得有機會讀到一篇「心態合情、分析合理、視角正常」的女性平權文章。
雖然文章裡某些看法我有別的意見,但這篇文章確實「比較進步」。那什麼是不進步?就文章乍看現代感,學術、理論工具滿滿,但始終捨不得三姑六婆式的假正經,離不開「狹隘扭曲」、「加油添醋」兼「挑撥離間」的分化兩性洽爛飯。(對,在影射某字母太太的病態女權文章。)

這文章作者的耐性極大,文筆細膩不怕煩地陳述正反細節。這樣的女權文章,對於化解兩性之間矛盾,與社會平權的過渡是較為有益,能提供實質幫助的。而經不起換位思考的論點,只能圖利一方 ( 甚至一人,就僅是作者本身)。

以下是未經調查的個人認知,無法代表其他女性們。
以大部份女人善良、溫和、擅於傾聽又包容的天性來說「不要撕裂社會、不要加深性別仇恨」應是更能引起絕大多數女人共鳴與支持的。

那些上竄下跳尖酸苛薄、充滿權力欲望又理盲、挑撥兩性對立、製造衝突的部份女權份子,只會讓我覺得,妳們說男人壞,但我看得出來,妳們更壞。

我是沒耐性細說的人,就兩三句。

連結文章中,我不認同的地方其中一處是 「身為女性知識菁英的我們,也可能是底層女性的壓迫者,並且佔據了底層女性及男性都沒有的社會資源。」← 本人討厭跟納悶引號內的這種抒情文。

這段抒情文的問罪(責)邏輯,無處不在,可以在「鄭捷捷運殺人、小燈泡慘案、單親媽殺兩子.......」等社會事件中被無限重複插入。

這個社會若希望不要再有「濫殺無辜」,那要先學會不要再「罪及無辜」。荒謬程度輕重差別而已,本質無異。

我(因本人自視高學歷知識菁英)是怎麼壓迫底層女性了? 還有又怎麼「佔據」人家的資源了?能說說是哪些資源嗎?若是真的,我可以立刻償還的.......唉,要急哭了,感覺我會不會上不了天堂?人家一生清白,沒欠過誰一毛錢說。

想到有件事,我也要說說。
哈佛大學著名的教授Michael Sandel去年的一本新書「成功的反思」,不敢相信他開始寫這種看似有理卻譁眾取寵欠缺因果邏輯的文章。我懶得去翻開他的成名作「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」,不然可以研究同一人的論點是如何腦內互打。

若老天爺生給誰的聰明才智,透過那人本身努力與奮鬥得以發揮到極限,是沒什麼了不起的事,配不起那人得到的成功與財富,那好吧,就算我同意這說法好了。

請問,老天爺生給誰的愚蠢跟懶惰,只會怨天尤人,這又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呢? 這些人是義務、免費還是犠牲個人什麼權益,貢獻了什麼嗎?又配得起去分享哪些人的成功呢?

上述連結文章裡的一句話,「轉嫁污名」的策略並不等同於「去污名」,相對的「轉嫁失敗責任」的策略也不會提昇「未成功者」的能力或掩飾其咎,除了幫他們多要點福利、補貼、獲得同情外,也沒別的好處了,不治標更不治本。

世人各自對理想中烏托邦有不同的擘劃很正常,但指控性別太強,事實是沒有人真正知道它長什麼樣,任誰的描述都只是「假設」,除非手上有實錘證據。否則以現今社會的滿血仇富值,早已治癒貧富差距。

哈佛教授認為天生才能不同而導致的成就差異,由個人揹負弱勢困境有違社會公平,理應樂意為世人思考一套改善方案,而不是僅在分配資源與勞動成果上發難。但在《反對完美》一書中,為什麼又堅持反對運動員施藥或社會透過基因矯正優生,藉以強化天生不公平的體能與智能差異呢? 教授甚至反對父母過度教育栽培女子,以便於日後超越他人.......。我被弄得好亂。

扯遠了,我好奇,成功的定義,誰說了算? 有錢有權就等於成功嗎?又是誰有資格或能力,去判斷或定義,誰配得起自己的成功,不必跟他人分享,誰又配不起自己的成功,理應分享出去?

我覺得,連上帝都不接這差事(註1)。凡人,不需要這麼傲慢好嗎? 

再怎麼等不及,好歹也要等人死後,蓋棺論定。若真是德不配位,那也是必有災殃,公平與否,從來不必以人類懂的方式來彰顯。

妥善社會制度與法令,照顧需要幫助的人,是提升文明重要的進程,這並不分貧富,成功或失敗,每個人都該(也都會想)儘量配合,發揮自己人性中美好的一面。但不必因為站上道德的高點,便自認有權發號施令,去對別人的成功與失敗,指指點點說三道四,叫人家反思自己配不配得上手頭的成功與財富,這就過頭了,是開文明倒車。

粗俗點說,若我們不同意婆婆(或媽媽),將老公或自己的循規蹈矩、不圖安逸、認真打拼、敬業如履薄冰,獲得較優渥的賺錢機會與能力,當成一種幸運,而指責你有「義務跟責任」各種支援在家啃老的廢物小叔小姑(或兄弟姐妹),那你也不必去聽信那些「懂潮流,懂獻祭術」的知識份子的救世主義,把你形容成不懂感恩,走了什麼好運,或透過後門捷徑,踩著別人屍體往上爬才獲得成功的鬼話。你可以不必接受這種道德打壓跟認知箝制,而自動走上祭壇。

理性的社會(不敢說必是烏托邦),活人獻祭應該繼續存在嗎?

幫助失意的人或者弱勢,是因為絕大多數人有善良美好的心,具備友愛憐憫他人的仁慈性格,做的是為了發揚人性光輝,而不是因虧欠誰,為了還債補償用的。

真正該做的事,是喚起社會「仁人惻隱」之心,並賦予這樣的行為高尚價值及肯定,改變社會風氣;而不是草率貼標籤某些人不過是中了「子宫樂透」、「產地透樂」或「命運透樂」,要人家反省,然後強迫他們購買贖罪券。

我還以為馬丁路德已經幫大家搞定這錯誤概念與操作,看來,沒有,還是能繼續再炒一波!


註1 : 衪說,未日到才審判。雖然本人也沒多信聖經,但至少衪算得上人間最牛逼的人物之一,衪都如此小心謹慎又謙虛了,爾爾普通人是在自以為是個什麼?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殺手 的頭像
    殺手

    殺手席琳。異國聽說讀寫

    殺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